济南大学四川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更新时间:2024-01-26 01:29:08文/高考志愿库

从济南大学在四川的历年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预测今年济南大学在四川录取最低分大约在525分到579分,录取位次在77888名到6580名区间

无论新高考、老高考,历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意义,本文小编帮大家整理了济南大学四川历年录取分数线数据和最低录取位次、历年在四川录取人数。

济南大学四川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一、济南大学在四川历年录取分数线

1、济南大学在四川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25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73036名;

2、济南大学在四川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26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77888名;

3、济南大学在四川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78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40375名;

4、济南大学在四川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93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38446名;

5、济南大学在四川2018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87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37661名;

二、济南大学在四川历年录取分数线

1、济南大学在四川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2 四川 本一 525 73036 83
2022 四川 本一 539 18439 31

2、济南大学在四川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1 四川 本一 526 77888 95
2021 四川 本一 559 10690 34

3、济南大学在四川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0 四川 本一 578 40375 97
2020 四川 本一 555 7965 32

4、济南大学在四川2019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9 四川 本一 593 38446 99
2019 四川 本一 572 6880 35

5、济南大学在四川2018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8 四川 本一 587 37661 99
2018 四川 本一 579 6580 35
2024年济南大学云南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济南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济南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沈阳工程学院和济南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济南大学和云南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济南大学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济南大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2024年济南大学甘肃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2024年济南大学青海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济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济南大学网络工程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济南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三、济南大学介绍

济南大学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性大学、山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始建于1948年,建校70多年来,学校铭记“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传承“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35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学校现设23个学院,建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类别。学校每年本科招生专业80个左右,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个门类。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国际学生38000余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65人,其中教授344人,副教授75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07人。现有双聘院士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6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海外特聘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1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7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17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7个。学校拥有山东省重点学科17个、省一流建设学科5个、省高峰学科1个、省优势特色学科3个、省高水平培育学科1个,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7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建有包括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引智基地、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国家专利导航项目。